從正常細胞變為癌細胞要經過一個漫長的多階段過程,通常從癌前病變發展為惡性腫瘤。
一炎癥(inflammation)
炎癥(inflammation):炎癥就是平時人們所說的“發炎”,是機體對于刺激的一種防御反應,表現為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炎癥是具有血管系統的活體組織對損傷因子所發生的防御反應。
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為炎癥最常見的原因,放射性物質及紫外線等和機械損傷,外源性化學物質,人體異物均可引起炎癥。血管反應是炎癥過程的中心環節,炎癥的基本病理變化通常概括為局部組織的變質、滲出和增生。實質細胞常出現的變質包括細胞水腫、脂肪變性、凝固性或液化性壞死等;局部組織血管內的液體、蛋白質和血細胞通過血管壁滲出進入間質、休腔、體表或粘膜表面;致炎因子、組織崩解產物或某些理化因子刺激下,炎癥局部的巨噬細胞、內皮細胞和纖維母細胞可增生。淋巴細胞新生對白血病發生,血管新生對惡性實體腫瘤的生長、轉移乃至預后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新生可發生于皮膚或粘膜的鱗狀上皮,也可發生于腺上皮。上皮細胞異乎常態的增生,表現為增生的細胞大小不一,形態多樣,核大而濃染,核漿比例增大,核分裂增多但多呈正常核分裂像。細胞排列較亂,細胞層次增多,極向消失,但一般不見病理性核分裂;細胞增生從良性改變到惡性改變的中間站,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點,因此,將非典型增生稱之為“癌前病變”。
三贅生(neoplasia)
贅生(neoplasia):指機體局部組織細胞增生可形成的呈占位性塊狀突起,也稱贅生物(neoplasm)。通常把生長在人體粘膜表面上正常結構的贅生物稱為息肉,是粘膜面突出的一種贅生物,包括增生性、炎癥性、錯構瘤、腺瘤及其他腫瘤等。
息肉臨床表現多見腺瘤性息肉和某些胃腸道息肉綜合征,這些病變雖屬良性,但其中一部分有惡變傾向。膽固醇沉著于膽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細胞內使黏膜上皮增生、羅-阿竇增多及肌層增厚可形成息肉。膽固醇息肉、為炎癥刺激可肉芽腫、非炎癥腺瘤樣增生,黏膜上皮局部變化、肌纖維增生與局限性腺肌瘤;腺瘤多為單發的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頭狀或非乳頭狀。四化生(metaplasia)
化生(metaplasia):化生也稱為“癌前病變”,是指一種已分化組織轉變為另一種分化組織的過程,并非由已分化的細胞直接轉變為另一種細胞,而是由具有分裂能力的未分化細胞向另一方向分化而成,一般只能轉變為性質相似的細胞。浸潤也可見于治療中,除了為了治療目的使用藥物浸潤以及炎癥灶中各種炎細胞浸潤外,其他任何浸潤對機體都是有害的,其損害的大小要看浸潤的物質的性質、多少以及受累器官功能的影響而定。惡性腫瘤細胞可以浸潤周圍的正常組織,在質和量方面異常地分布于組織間隙的現象,這稱為腫瘤細胞浸潤,是腫瘤細胞粘連、酶降解、移動、基質內增殖等一系列過程的表現,往往是惡性腫瘤的特征。
七轉移(Metastasis)
轉移(Metastasis):惡性腫瘤細胞從原發部位,經淋巴道,血管或體腔等途徑,到達其他部位繼續生長,稱腫瘤轉移。
良性腫瘤無轉移,惡性腫瘤容易發生轉移。轉移方式包括:直接蔓延、經淋巴轉移、經血行轉移、種植性轉移四種方式。當含有癌細胞的淋巴液進入血液后,或癌細胞直接侵入小血管,就可能發生血行轉移。進入血液中的癌細胞以單個細胞或由纖維素連成一團的形式在血流中移動。一般進入血循環中的癌細胞不能存活,但當它們在運行過程中得到停留的機會,則會侵出管壁并進入血管周圍的間質,生長成轉移灶,擠壓、局部手術操作可能增加轉移的機會。肝、肺、骨髓、腦及腎上腺為常見的轉移部位,而脾、肌肉等則很少出現轉移。一般血行轉移多在病情的后期發生,但肺癌、乳腺癌、腎癌、腦癌、前列腺癌及甲狀腺癌等早期即可有血行轉移。常見的腫瘤轉移部位是肺、肝、骨、腦等。轉移癌并不一定是癌癥的晚期,某些癌癥的早期也可發生轉移。顯然,惡性腫瘤轉移將增加對機體的損害作用,而且影響轉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