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治療多系統萎縮(MSA)的2項臨床案例
來源: 日期:2021-12-10
多系統萎縮(MSA)是一種散發的,罕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以神經元丟失、神經膠質細胞增生及其胞漿內出現以α-突觸核蛋白為主要成分的嗜酸性包涵體(GCI)等病理學特征,并伴有橄欖、腦橋、小腦萎縮或黑質紋狀體變性。
該病主要累及錐體外系、錐體系、小腦和自主神經系統等,MSA的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最常累及泌尿生殖系統,幾乎所有男性患者均存在勃起功能障礙,近半數患者可為首發癥狀,其他可表現為排尿障礙如尿頻、尿急、尿痛、尿潴留等。
MSA也常累及心血管系統,主要表現為體位性低血壓、餐后低血壓、夜間高血壓等。
MSA病情進展較快,目前無特效治療方法,只能對癥治療,如抗帕金森病藥物、升壓藥、控制排尿藥物等;颊叨鄶殿A后不良,80%的患者在5年內癱瘓,平均生存時間是6年。
多系統萎縮1969年由Graham和Oppenheimer首先提出,MSA好發于50歲左右的成年,男性居多,5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為3/10萬人。以緩慢起病為主,逐漸進展,早期誤診率較高,醫學尚無特效藥物治療,國內外研究人員在不懈探索MSA發病機制的同時,也將目光投向了干細胞治療。
近年來研究表明,間充質干細胞(MSCs)具有免疫調節作用與分泌細胞因子功能,可產生許多營養因子,如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膠質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神經生長因子、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上述因子能改善多系統萎縮患者的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小腦共濟失調、錐體外系癥狀等。
MSCs具有強大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在適宜的條件分化為神經元和星形膠質細胞,并能誘導神經干細胞分化為神經元。MSCs所介導的神經保護和神經再生的作用在許多臨床試驗中得到闡述。
臨床案例1:研究人員等用鞘內注射聯合靜脈注射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UC-MSCs)治療25例橄欖腦橋小腦萎縮患者,治療結束后的1、3個月發現,患者的ICARS(世界神經病聯合會國際合作共濟失調評分量表)及UMSARS(統一多系統萎縮評估量表)評分指數均明顯降低;Barthel指數升高,說明患者神經功能有所改善。
臨床癥狀方面,52%的患者運動性共濟失調、書寫困難、吞咽困難和構音障礙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干細胞治療MSA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試驗治療期間無患者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臨床案例2:研究人員對40例多系統萎縮小腦型(MSA-C)患者給予UC-MSCs(1×106個細胞/Kg)鞘內注射治療,1次/周,4次為1療程,隨訪27~55個月。
其中,29例治療1個療程,行走、站立不穩,運動遲緩,上肢精細動作障礙,書寫困難,構音障礙,眼球運動障礙等臨床癥狀得到改善;另外11例接受2-3個療程。結果表明,多療程治療效果進一步提高,有助于多數患者神經功能的進一步改善,延緩疾病進展。
綜上所述:
干細胞為MSA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臨床應用前景廣闊;同時如何提高干細胞療法的療效也存在一定的挑戰,例如每療程的最佳治療次數、間歇時間、MSCs數量、治療途徑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