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的治療,主要是針對病因的藥物、抗肝纖維化藥物及補充白蛋白、利尿、內鏡硬化或套扎、血液凈化(人工肝)和血管介入等對癥治療。這些治療雖然可以有效延緩患者疾病的進展,但無法完全逆轉所有患者的肝臟功能減退。
臨床研究進展
王福生院士團隊在《國際肝病學雜志》(Hepatology International)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顯著改善了失代償性肝硬化的肝功能及長期生存率。
這項前瞻性、開放標記、隨機對照研究納入了219例HBV相關的失代償期肝硬化(DLC)患者,將他們
分為對照組(n=111)和臍帶間充質干細胞(UC-MSC)治療組(n=108),進行長達75個月的隨訪研究。從長期安全性上看,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組沒有發現明顯的副作用和治療相關并發癥,沒有比常規治療更高的風險。
02 有效性肝功能改善:
研究發現,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可以減輕肝素的氨基轉移,明顯改善肝臟功能,如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活性,膽堿酯酶和總膽紅素水平。
生存率改善:
通過Landmark分析,在13個月至75個月的隨訪期間,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組的總生存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干細胞已成為肝硬化治療的新選擇UC-MSC治療不僅耐受性好,而且顯著提高HBV相關DLC患者的長期生存率和肝功能。因此,UC-MSC藥物治療可能為該疾病提供一種新的治療方法。
干細胞治療肝硬化失代償專家共識
2021年8月臨床肝膽病雜志發布了《干細胞移植規范化治療肝硬化失代償的專家共識(2021)》。由中華醫學會醫學工程學分會干細胞工程學組組織有關專家對干細胞移植規范化治療失代償期肝硬化進行論證,更新共識,以期對今后的干細胞移植治療失代償肝硬化的臨床工作提供參考和指導。
干細胞是一類具備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的細胞。2005年,德國學者首次將干細胞用于肝病治療,證實干細胞可以促進肝臟再生。隨后,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大量干細胞移植治療肝臟疾病的臨床探索研究。
2014年,中華醫學會醫學工程學分會干細胞工程學組發布了我國第1個干細胞移植規范化治療失代償期肝硬化的專家共識。共識發布以來,干細胞移植治療失代償期肝硬化的臨床證據不斷積累。間充質干細胞具有分化成肝細胞的潛能,多項臨床試驗也表明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能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我國是肝病大國,希望未來間充質干細胞治療能夠成為肝病治療的新方向,改善我國肝病防治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