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案例丨24位重癥干燥癥患者接受干細胞治療,療效顯著!
來源: 日期:2021-12-21
隨著干細胞的臨床應用,干細胞對干燥綜合征能有效緩解臨床癥狀,并取得了很好的療效,成為臨床研究治療的熱點。
干細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具有強大的組織修復和免疫調節能力。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干細胞逐漸用于各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包括重癥SLE、類風濕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癥、皮肌炎和干燥綜合癥(SS)等。
干燥綜合征(SS)是一種慢性、系統性的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以外分泌腺高度淋巴細胞浸潤和血清中存在多種自身抗體為特征,使得唾液腺和淚腺功能受損下降,出現口干、眼干等癥狀,同時累及甲狀腺、肺臟、肝臟、腎臟等多系統器官。
原發性干燥綜合征是一種全球性疾病,僅在我國就有近7000萬患者,SS好發于絕經期以后或30~40歲的女性,據統計顯示女性患干燥綜合征的概率是男性的20倍左右。干燥綜合征一直以來都沒有根治的辦法,只能通過非甾類抗炎藥、糖皮質激素和新型免疫抑制劑等治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癥狀,控制和延緩因免疫反應而引起的組織器官損害的進展以及繼發性感染。
而干細胞治療為SS帶來了全新的臨床策略,為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
干細胞在SS中的臨床應用
臨床上常用人臍帶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UC-MSCs)作為研究,UC-MSCs來源廣泛,取材方便,無倫理問題,由于胎盤屏障的作用,病原體感染的風險大大降低;另外,UC-MSCs具備低免疫原性,不表達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Ⅱ類分子,而主要表達MHC-Ⅰ類分子。
已有研究顯示,UC-MSCs通過分泌多種調節細胞因子(IL-4、IL-7、IL-10、IFN-γ、PGE2等),抑制多類同種異體免疫細胞的增殖反應,如抑制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自然殺傷細胞和樹突狀細胞的增殖與活化,發揮免疫調節作用。
臨床試驗顯示,干細胞移植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緩解,疼痛評分、口干量表評分顯著改善,靜態、動態唾液流率顯著升高,干燥綜合征疾病活動指數(SSDAI)顯著改善。
臨床案例
有研究機構為24例難治性原發性SS患者行干細胞移植術(年齡27-68歲),經靜脈輸注UC-MSCs細胞數為1.0×106/kg體重,輸注過程未見不良反應,隨訪12個月。
研究結果:患者口干眼干等和多系統器官受損等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移植后3個月有45.8%患者SSDAI改善>30%,移植后6個月有70.8%患者SSDAI改善>30%,移植后12個月83.3%的患者SSDAI改善>30%;移植2周后視覺量表評分(VAS)即有改善,至3,6及12個月,分別有37.5%,58.3%及75%患者VAS評分改善>30%。
血清學方面:抗SSA、抗SSB抗體及球蛋白水平移植后顯著降低,外周血CD3+CD8-IL17+Th17細胞比例顯著下降,CD4+Foxp3+Treg比例顯著升高。
干細胞移植后2周4例血小板減少的患者血小板即有上升;3例難治性貧血,其血紅蛋白水平上升;8例患者伴有自身免疫性肝炎,肝功能指標移植后顯著改善,谷丙轉氨酶下降;1例難治性腸炎患者移植后腹瀉好轉,體重上升;神經系統受累患者3例,移植后癥狀未再發作?梢,干細胞治療SS取得良好效果!
另有臨床研究顯示,干細胞移植顯著改善原發性干燥綜合征伴周圍神經病的癥狀。金等人對80例原發SS患者按照隨機排列方法分為對照組(n=40)和觀察組(n=40),其中,觀察組實行干細胞移植,對照組實行常規治療方法,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研究者認為,干細胞發揮治療的關鍵是改善周圍血液循環,抑制免疫系統反應,分泌細胞營養因子,例如神經營養因子、血管內皮營養因子等,促進神經周圍細胞再生。
綜上所述:干細胞治療SS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空間,其意義不僅在于改善口干眼干等臨床癥狀,預防或修復重大并發癥/多系統器官損害意義更為重大!